首页  >  新闻动态

“突破、创新和表达” 一位摄影记者做了一场直播后的聚焦和思考


做一专多能的新媒体记者成为当下新媒体时代媒体行业里众多记者讨论的一大话题,这也是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10多年来一直强调的事。3月13日由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策划直播的《认亲现场直播:44岁的胡沈华第一次与亲生父母相见》H5页面浏览量13万+,点赞1.1万。在这场直播中,摄影记者作为整个故事现场的主播,通过直播形式讲述了一条社会新闻故事,受到了网友的一致好评。


本次,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视觉中心摄影记者田建明,来听听他作为当时认亲现场直播中的摄影记者出镜时的一些心得和感悟。


WechatIMG144.jpeg



专访实录


1. 一个新闻故事在直播形式下会是什么样?


1)小趣:田记者好,请您简单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

 

嘉视觉摄影记者田建明:我是2010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报社从事摄影记者工作,没有在电视台工作过。目前在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工作,做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

 

这次从幕后到出镜采访记者,其实非常偶然,这次直播本来是邀请我们主持能力很强的领导出镜,后来他要开会无法出场。然后我们是想在部门里找形象好的女记者,但也是都没出镜主持的经验,最后掌镜记者还是建议我出镜,因为我对这个题材熟悉,最后我是硬着头皮上的。

 

本人的口才一般,其实并不善于口头表达,说话条理性也许有一些,这与写文字报道时训练出来的逻辑思维有关。我们记者在行文时,总是力求把问题讲清楚。



h5趣看.png


<趣看提供稳定直播信号转推流保障、h5宣传互动服务>


(2)小趣:本次认亲直播H5数据非常不错,团队一开始是如何考虑到让摄影记者全程出镜参与到直播中呢?


嘉视觉摄影记者田建明:这次直播活动算是临时起意,我们是视觉部门,部门里的采访团队都是摄影记者。在周一开完部门会议后,视觉总监杨晓东召集几个人商量媒体融合的新做法,当时就提出来要做直播。当天晚上,我打了一圈电话,在自己一直关注的寻亲圈子内,了解到一户人家找到了40多年前送养的一直未谋面的女儿,于是开始考虑做一场社会新闻的直播。

 

你提到“故事性直播”这个词,我也认为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题材适合做直播,什么题材适合做一条短视频,什么题材适合做一条宣传片,什么题材适合拍一组图片。

 

除了现场感和时效性这两个特点外,直播还有一点是文字、摄影、短视频等其他的新闻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我觉得是事件持续发展中的不可预知性。这种不可预知性所带给观众的真实感超过了文字、图片、视频。

 

在直播中,屏幕前的观众与记者一起目击现场,尽管现场的视角还是由记者掌控,但至少在时间线上没有了剪辑师的选择与过滤。而文字报道、图片新闻这些经过深度打磨成型的新闻产品,记者主观选择的成分更多,要传递的主题更集中,但是读者自己发现的乐趣就少些。

 

现场直播时,事件发生有一种未知的诱惑:观众和记者一样在见证现场,谁都无法准确预料下一秒即将发生什么,有没有意外,这也是社会新闻直播的魅力所在。 


摄影记者田记者.png

<田记者出镜:在直播一开始为观众做开场介绍>


(3)小趣:怎么判断这场社会新闻直播会不会吸引网友呢?


嘉视觉摄影记者田建明:这是顺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在题材上做出社会新闻直播方面的探索。


在提到准备做直播这个形式时,我手头上正好有寻亲这个耕耘比较深入的题材,之前拍摄的寻亲题材的摄影报道在报纸和新媒体的传播上向来很受读者关注,除了国内一些新闻奖项,成型的纪实摄影作品还入围了侯登科纪实摄影奖、获得徐肖冰纪实摄影大展奖这些在国内摄影界的比较重要的奖项。

 

所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个题材做成直播应该也会很有看点,因为这是一个有痛点、有泪点的故事,有挣扎有和解的人性冲突,也有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无奈。针对一个题材,在新闻价值的做出判断,这是记者的必备技能。

 

从新闻形态上来说,不管是文字、摄影、还是短视频这些形式,我都对这个题材做过较深入的呈现,所以我也很好奇这样的新闻故事在直播的形式下会是什么样子。


合影 -志愿者和求助者.png

<受助者与大爱寻亲志愿者组织合影>


2. 一个摄影记者在出镜前需要准备什么?


(1)小趣:拍摄比较简单的故事类的题材,一般外出参与直播工作记者的人数和工种的配置是怎么样的呢?

 

嘉视觉摄影记者田建明:这是我们部门首次做故事类题材的尝试,算是小试牛刀。现场是我们两个人搭班,摄影记者赵颖硕掌镜,我出镜。当然,我们认为在更复杂的新闻现场,多机位切换视角当然是能带来更好的体验。

 

(2)小趣:选择让摄影记者出镜采访,团队提前都做了哪些充分的准备和沟通环节?

 

嘉视觉摄影记者田建明:不管是直播,还是平时的摄影、文字采访,提前了解新闻背景,做足功课当然是有必要的。具体到社会新闻这一个门类,还要有所谓的“现场突破力”。

 

但是在直播时,除了以上的必备功课,最主要的还是攻克“出镜”的心理障碍吧,前面提到过,我本人出镜不是最优选择,但是之所以做这件事,除了有一点对新闻热情之外,对于我个人来说,我也对直播这种形式也很好奇。


记录信息.png

<大爱寻亲志愿者在为前来寻亲的人做登记工作>


(3)小趣:像这类社会新闻直播,在前期策划时是怎么和新闻事件中的人物去做沟通的?为了能让最后直播效果卓有成效,团队是如何考虑和去分工的呢?

 

嘉视觉摄影记者田建明:这次是我负责熟悉与新闻人物前期沟通并出镜,记者赵颖硕负责直播掌镜,还有记者闫拥洲在《读嘉》直播后台,负责技术支持,三个男人一台戏,各有分工。

 

我已经关注寻亲这个题材三年了,这里面的寻亲、认亲的基本环节,我大致是了解的,对这个大爱寻亲寻亲志愿者组织的主要成员也很熟悉。决定做直播这件事,首先征得寻亲志愿者以及认亲当事人的同意,这点当然至关重要,否则,直播就不能顺利实现。

 

(4)小趣:您在前期参与到和志愿者、故事主人公沟通的环节中,这里面有没有一些可以分享的沟通技巧?

 

嘉视觉摄影记者田建明:因为我已经关注这个寻亲群体有三年多的时间,与他们之间已经达到了互相信任的程度。他们明白我们的报道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寻亲这一群体,这是很有利于寻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寻亲者找到亲人的概率。沟通时,这种多年的跟踪报道所带来的信任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与找到的人沟通.png

<在等待亲生女儿前来认亲前,田记者与此前成功受助的村民进行中间串场环节>


3. 直播是新闻摄影新的一种表达方式


(1)小趣:在具体直播现场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亲生父母给孩子(胡女士)准备的美食、海宁特色家宴的特写镜头、村庄村民等这些非常真实的镜头,其实这都更偏向于让视觉画面来协助叙事。这样的方式是你们前期有讨论过的吗?这对拍摄同事来说需要提前做一些怎么样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嘉视觉摄影记者田建明:视觉语言叙事一直是摄影记者的优势,多年的运镜经验已经形成肌肉记忆,这方面可能较文字记者更有优势。

 

在直播前,我和赵记者就沟通过直播现场要拍的一些画面。亲人相见的时间不过一分钟左右,女儿下车首次踏上故土那一刻的表情,旁观者反应,家人为迎接女儿归来所做的农家宴,这些都是新闻事件最重要的内容构成。全景、近景、特写、瞬间构成……这是画面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用合适的画面呈现恰当的内容,这是摄影记者比较擅长的事。所以我认为直播是新闻摄影新的一种表达方式。


吃的1.png吃的3.png吃的2.png

<家人为迎接女儿归来做的农家宴>


(2)小趣:偏故事性的直播和突发现场之类的直播在叙事画面上有什么区别?及采访上,记者提问和叙事语言上又有哪些区别?

 

嘉视觉摄影记者田建明:因为直播经验不多,我只能从新闻摄影的经验上大致回答这个问题,抛砖引玉。

 

在画面呈现上,图片故事或视频短片注重情节的完整性,侧重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组合,同时侧重刻画故事中人的状态,通过对人物的外在动作呈现来表达他的情感的世界。突发现场,更注重对突发事件的全貌呈现,交待更多的现场信息,镜头选择上,广角镜头的扩张感能带来夸张的临场感。当然,突发现场,也可以通过对现场旋涡中人的呈现来反映事件。

 

这个问题也可以理解为我们是做关于“事”的新闻,还是做关于“人”的新闻。一般来说,事件性新闻属于硬新闻。这次直播中,在等待新闻人物到场前,为了避免冷场,随机选择了现场几个相关的人物对话,其实出镜记者基本上只做了背景交代以及总结,较少提问。这个是情感型故事,当年亲生父母送走孩子多有无奈,我们无法苛求当事人半个世纪前的生活像今天这样优渥,同时,也为了减少干预现场,我们并未做过多的提问,点到为止,整体思路还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呈现,而不是把出镜记者作为主角之一深度介入。

女主人公1.png

女主人公2.png

女主人公2.png相认1.png相认2.png相认3.png最后一起吃饭1.png

<相认场景>

相认1.png

图片


对于社会故事类的直播报道,换一个新的表达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能是不同专项记者之间的互换尝试,也可能是视觉叙事语言和画面的灵活调整。趣看科技也将持续迭代相关技术能力,助力媒体报道「内容+技术」双升级,成为新媒体视频业务创新的推动者和实践者。